首页 资讯 正文

出门一刻钟 尽享文化味 德州天衢新区创新基层治理“文化解法”

体育正文 22 0

出门一刻钟 尽享文化味 德州天衢新区创新基层治理“文化解法”

出门一刻钟 尽享文化味 德州天衢新区创新基层治理“文化解法”

5月21日(rì)清晨7点30分(fēn),宋官屯街道大申社区广场已响起晨练的音乐声,太极拳教练马长存正带着30余名学员起势推掌。 隔壁城市书房里,早起的上班族正在扫码(sǎomǎ)借阅最新上架的书籍。 1公里外的德百商圈党建联盟,党员商户李品萍正在带头进行晨间诵读,并写下(xiěxià)当日主题党日(dǎngrì)活动的主要议题。 这些交织着传统与(yǔ)现代、市井与文艺的生活图景,正是德州天衢(tiānqú)新区构建“15分钟品质文化圈”的生动注脚。 作为省委省政府擘画的(de)四大省级新区之一,全区以418平方公里为画布,用文化治理的笔墨,勾勒出了(le)40万居民的幸福同心圆。 在这里,推窗见(jiàn)文化、移步享文明。 “四处野鸭和菱藕,秋收满帆稻谷香……”5月20日,一阵阵高亢悠扬的(de)歌声从长河街道尚德社区(shèqū)传出,社区合唱队队员在练习《洪湖水浪打浪》。另一旁,书画室老人临摹(línmó)的墨香未散,舞蹈房又响起了民族舞节奏(jiézòu)。 针对社区(shèqū)居民强烈的学习需求,尚德社区以现有(yǒu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zhàn)为主阵地,创新推出“社区主理人”模式,通过招募有意愿有能力的各类主体,参与社区建设发展,提供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公益服务。 “我们社区内含5个活动室,周周(zhōuzhōu)有主题、月月有大赛(dàsài),可(kě)满足70余人同时参加文化活动,相当于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文化交流大平台。”尚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伟告诉记者。 不远处的康博社区,“戏曲(xìqǔ)长廊”飘出程派青衣的婉转唱腔,与之相邻的城市书房,五年级(wǔniánjí)学生赵子轩正在查阅航天资料。 相隔(xiānggé)两条街的德百奥莱广场西藏(xīzàng)馆内,20多位居民围着唐卡传承人学习矿物颜料调配技艺。 “现在文化服务(fúwù)像便利店一样(yīyàng)密集。”社区居民刘爱珍展示手机上的“文化云图”,126个文明实践站(zhàn)、7处城市书房在地图上星罗棋布。 这种便利源于天衢新区(qū)构建的“区-街-社”三级文化服务网络。 区级层面,制定专项小组(xiǎozǔ)牵头抓总,以镇(街、办)党群服务中心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,配备文化设施(shèshī)、开设(kāishè)专业课程,确保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覆盖率100%; 街道层面,6个(gè)镇(街、办)突出“一街一品”,长河(chánghé)街道主打书香社区、宋官屯街道建设戏曲长廊、袁桥镇突出志愿服务…… 社区层面,126个文明(wénmíng)实践站实现个性化运营,例如尚德社区的“主理人+”模式已孵化出10支居民(jūmín)自管文化团队。 “注意笔锋(bǐfēng)提按,就像人生要有起承转合。”近日,十二里庄社区(shèqū)文化书院书法课上,72岁的退休(tuìxiū)教师张茂林正指导10岁的王乐乐运笔。 这间由旧办公室改造的书院(shūyuàn),如今挂着“银龄学堂”“早教中心”两块牌子,课程表上既有智能手机(zhìnéngshǒujī)培训,也有少儿编程入门。 这种代际融合(rónghé)的文化创新实践,在天衢新区已成为常态。 大申社区与商圈联姻打造的(de)“24小时文化驿站(yìzhàn)”,白天是家庭主妇们的编织(biānzhī)工坊,夜晚变身青年创客沙龙;星凯社区引入高校资源开设“跨代课堂”,让大学生教老人直播带货,老年人教孩子传统剪纸。 数据显示,仅3个(gè)月,全区社区书院已开设课程超2000课时,服务人群从3岁(suì)延伸至80岁。 此前(cǐqián),全区整合社区、学校、企业等资源,依托教育教学培训机构、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,统筹用好各类公共文化空间、青年之家、城乡书房、农家书屋等场所(chǎngsuǒ),积极(jījí)链接博物馆(bówùguǎn)、图书馆、大剧院、大型商超、研学(yánxué)基地等场所资源,打造“公益性+市场化”开放式新时代文化书院。 “同时,我们还调研居民文化需求,对师资、课程和(hé)活动进行全方位整合,统一纳入社区管理综合(zōnghé)平台,构建了‘引进-培训-留存’师资生态链,推出实践课堂、研学课堂、心理咨询课堂等10余种课堂模式,采取居民点单、书院接单、学员评单的(de)方式开展(kāizhǎn)多元化教学服务。”天衢新区(xīnqū)党群工作部(gōngzuòbù)文明办主任董运说,在(zài)文化书院建设过程中,他们注重全生命周期,聚焦“全域(quányù)”和“全民”两个要素,努力推动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,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 “叮!您预约的漆扇制作课已(kèyǐ)被接单。”5月15日,星凯社区居民李娟收到手机提醒。通过社区数字文化平台,她三天(sāntiān)前下单的个性需求,经匹配由德州学院美术系志愿者团队认领(rènlǐng)。 “打开手机就能参加各类(gèlèi)文化活动,还能查看社区活动(shèqūhuódòng)通知和团购打折优惠信息,太方便了!”李娟感慨道。 社区数字文化(wénhuà)平台大屏上跳动着当日(dāngrì)数据:今日文化活动参与量1387人次,最热课程是(shì)VR党史体验,非遗直播观看量突破5000人。 社区创新“文化淘宝”模式,群众既可“淘课程”也能“拼创意”。下岗女工陈女士的(de)编织作品(zuòpǐn)经平台推广,接到外地订单(dìngdān);退休教师老周开设的物理启蒙课,吸引20多个家庭报名。 这个集纳了思想教育、文化项目、社区书院等8大模块的(de)数字中枢,已归集文化数据20万条,为7000余名市民需求精准画像,实现了“群众点单-平台派单-团队接单(jiēdān)-多维(duōwéi)评单”的闭环管理。 今年以来,天衢新区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引擎,以文化(wénhuà)服务为内核,积极推动文化社区(shèqū)数字智能平台,建成了思想教育引导、社区文化项目、社区便民服务、社区功能开放、文化书院(shūyuàn)学习五大数字化平台,形成(xíngchéng)了“思想教育数字化、文化供给精准化、便民服务智能化、资源利用高效化、学习生态全民化”的(de)文化治理新模式。 “文化社区(shèqū)建设既(jì)要(yào)塑形更要铸魂,通过5G网络全域覆盖和智能终端深度应用,文化服务实现三大转变。服务半径从物理空间转向数字(shùzì)空间、资源配置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分析、参与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。”天衢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涛介绍。 眼下(yǎnxià),天衢新区正以文化为针、创新为线,绣出(chū)基层治理的锦绣画卷。 数据显示,全区群众文化参与率从2019年的58%提升至83%,“文明(wénmíng)天衢 乐享生活”已成为城市新名片(míngpiàn)。 在这片热土(rètǔ)上,文化赋能的乘法效应持续释放,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(zhùjiǎo)。 (大众新闻通讯员 刘潇(liúxiāo) 张小璐)
出门一刻钟 尽享文化味 德州天衢新区创新基层治理“文化解法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